奇经八脉瘀滞

内丹医学的奇经八脉思想认为人的先天生命与后天生命一个重要的生理差异就是先天生命阶段(主要指胎儿)人体奇经八脉是完全贯通的,而后天生命过程之中奇经八脉却逐渐瘀滞。这是由于人出生以后,七窍开,知识渐长;奇经八脉(主要指任督二脉)上的主要关窍(如夹脊双关等)逐渐发生瘀滞,阻碍经脉内的气机正常升降,而致各种病症。清三阳道人张松谷十分明确的阐述了这一观点,《丹经指南》“附补亏正法秘传”云:


泥丸在头正顶前七分,玉枕乃脑后骨也,夹脊在背脊骨上十二节之下,下十二节之上,其中间即夹脊。左右有两穴,左名膏,右名肓。范业师云:“婴儿于胎中,此处本通。后因胎足出产时,七窍顿开,气脉神明,不复由此升降,遂至血液垢腻,积渐淤塞。孰知此间正是我初来时旧路。


张氏从内丹学关于人体生成的观点出发,把人体处于胎儿阶段(先天)与生身之后阶段(后天)进行设定对比;认为人体从胎儿到出生,就是从先天转入后天阶段,二者的区别在于后天之身督脉之夹脊关(即双关)淤积而使气脉升降受到阻,成为长寿延命的障碍。


清代著名内单家闵一得则用“泥精说”进一步发展了张伯端“阴神说”之论,他把八脉通道中关窍瘀滞说推而广之,扩大到整个脉道,并把“精凝不化”归因于体内命门火衰之故。《锁言续》云:


要知气不后升,皆因泥精塞络及窍之故。······神衰则气凉,气凉则精凝不化,中变成痰,充塞经络,而孔窍咸塞。其流弊,非惟大道难行,性命亦难暂保。······气不后升,其去斯祸不远矣。且气不后升,升必自前,气若前透,其祸更大。(小则肝气发,大则脚气冲。)而病发必春,春发犹可,夏发乃烈。盖比泥精成痰,先塞中宫,阻气下注;间有随炁下流,而命门火衰,降物凝塞于下;而尾闾穴壅,则其夹脊、顶枕必或壅塞,是已任督咸闭,祸岂能测?


上文概括了闵一得关于“泥精说”的主要观点。闵氏认为阳虚、命门火衰而导致精凝不化而泥精成痰,导致“任、督咸闭”。具体表现为:首先,就任脉而言,“中宫”被闭塞,而阻碍了经气下行,即便有下行之气,也因为命门火衰而气不得复升;其次,就督脉而言,尾闾穴、夹脊、顶枕这三大关窍均被壅塞。由于痰淤而阻滞身体的任、督二脉及重要关窍的气机升降失调,而成为人体致病因素。医谚云:“百病多由痰作崇”,反应了这一归因是符合中医学医疗实践对痰病的认识。


丹家常称这种瘀滞为“阴神”或“泥精”,指出须以真阳之气(即先天之气)冲开,使经脉贯通而却除病根。中医学认为人体肾命门中元阳之气(或称命门真火,名门真气,先天真气,真气,天癸),是维持人体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养生却病的关键,对于人的后天生命过程中正常或疾病所耗损的先天真气,医家认为可以通过后天水谷和方药来滋补,达到使之充满的目的。内丹学同样认为修真的关键在于获得纯阳真一之气,而且秘传有补阳之术,能够不用药物,通过内丹功夫达到目的。正如前引清道教丹家张若虚所描述那样,“若得此种阳之诀,则不论老少,其肾阳变弱为强,易如反掌”,但需要一定的内炼程序。如何发动人体内真阳之气呢?历代内丹家认为关键在于玄关一窍,但是关于此窍的所在则众说纷纭,有的予以定位,也有不予定位,但均认为此处在任督二脉交接处的“阴跷穴”,可以通过内观体验到“气根实从阴跷底起”。他说:


阴跷在谷道前,肾囊后,空地正中央处,入肉一寸二分,即是肉茎尽根处。医书名海底穴,《道藏》名三叉路水口,此谓建筑玄关基础之地,但查医书《内经》、张紫阳之言可据。······觉我之气根,实从阴跷底起,上升至脐轮,即自止而不上。复由脐轮下降至阴跷底。自是升升降降,不出此三寸一分半之间。······总之,务要此虚灵不昧之体,归入阴跷穴中而不出。安居既久,则神自化炁。神,心神也,属火。阴跷居肾底,水藏之极深处也。火入水,火须为水灭。而火中炽热之性,存于水中,非化炁而何?惟此炁中,有神在内,故非常人之气可比。此各仙经中,每言必得先天气者以此。


张若虚的观点其实是张伯端关于“阴跷脉”之论的具体化,《八脉经》中只说“阴跷一脉”,并未指明确切位置。而张若虚则从内炼实践中真气在此处的发生、升降运动的实践经验以直接挑明“不出此三寸一分半之间”,又用水火升降之理加以阐释;这样,理法兼备,把丹经关于阴跷穴的全部秘密直泄无余。内丹家特别重视真气在督脉运行中对阴精的气化作用,邱处机则称为“吹动其中真火,蒸透一身关窍,是为炼精而化真炁也。”通过招摄先天一气复归,并运行真气,能却除经脉之阴浊之气的阻碍,使人体气机升降进入高一级的层次。闵一得阐述了真一之气如何发挥作用:“次一真气正是融化我人日逐谷气所生精液化成真精。精盛自化真气,气盛自化真神,斯三充满一身,而大药自产。”《锁言续》中具体地指出了先天真气在炼阴精中的作用,称:“神注坤腹,炁归命门。火旺则炁暖,泥精遇暖则融如水,络窍不为滞塞,厥氣自能后透。”在这里,闵一得认为为人每天摄食所得的“谷气”必须用“真气”融化为真精。这一过程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却除经络、关窍的滞塞而却病延年;另一就是炼精化气而得内丹之丹药。这种化阴精的功能是先天之气的作用,这正是先天之气的本质所在以及先、后天之间衔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