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医学
经络堵了,人就虚了!简单一套动作,疏通经络、理气养血!
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出现:早上起来感觉口苦口干、胸闷胀痛?上厕所时却总是便秘粘马桶?易出现消化不良、腹部胀满?虚寒怕冷冒虚汗,有时候又很怕热?脸色苍白、皮肤萎黄,倍感乏力?时常出现腰膝酸软、肩颈疼痛?中招的朋友千万不要忽视这个问题,以上疾病的根源主要在于“经络不畅”!《黄帝内经》有云:“经脉者,所以能
查看详细 -
道教医学
张仲景留下的止麻方,化解手麻、脚麻、腿麻!
中医怎么看待麻木?一句话,气虚则麻,血虚则木。身体的某些部位缺气缺血,它就会以麻木的方式来提醒你,耗得太厉害了,该补补了。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对麻木又有了新的认识,他把麻木的原因归结为“血痹”,痹是个通假字,通闭塞的闭,闭就是不通了,血液流通受阻,气血过不来,也会缺气缺血。那么,血液为什么不流通
查看详细 -
符咒法术
当你“六神不安”时,是家宅里哪位神灵出现了问题?(附化解方法)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用到“六神不安”、“六神无主”这两个成语,那么究竟这六神是哪六神呢?也许很多人还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个成语来谈谈我们身边的神——身中六神与家宅六神。成语中的六神无主与六神不安,意义相近。宋代高道张君房所编著的《云笈七签》中就有记载:“凡人卧,头边勿安放火炉,令人六神不安
查看详细 -
养生功法
静坐为什么能祛病延年?道家静功修炼大要!
初习静坐,妄心最难除,杂念最难去,躁气最难平。治之之法,存真心所以去妄心,存正念所以去杂念,存元气所以去躁气。心死则神活,念止则神灵,气平则神安。三者下手法,总在“制心一处”!心止于规中曰凝神,念息于规中曰净意,气归于规中曰调息。神凝则心定(心动则神疲),意净则念止(念长则意乱),气伏则息澄(息粗则气浮)
查看详细 -
道教医学
人之精华藏于眼目,久拖不治损伤大!
古人认为,“天之精华本于日月,人之精华藏于眼目”,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一寸之眼,眼为心之窗,人的七情六欲,皆藏于心而露于目。中医讲:“脏之病必现于眼,眼之有证乃脏之不平所至”。可见脏腑与眼睛的内外表里关系。从中医的整体观点来说,眼疾在一定程度上是体内脏腑功能失调的反映,是脏腑精气盛衰的
查看详细 -
符咒法术
《修真去病歌》·刘一明祖师
刘一明(公元1734--1821),清代著名道士,号悟元子,别号素朴散人,山西平阳府曲沃县(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人。刘一明的著作有《易理阐微》、《孔易阐真》、《阴符经注》、《道德经会要》、《修真九要》等,民国初年汇刻成册,称为《道书十二种》。binshaogg.com 访问更多内容去病歌欲修真,先去病,浑身无病方延命;若还有病
查看详细 -
丹道修炼
道家丹道静功,习得此功,修炼时便可静下来!
静功之道家修功,在于修炼身体内部的精、炁、神,外部的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立、坐(或平坐或盘坐)、卧(侧卧为宜)均可,要求:1. 双目垂帘垂帘即微闭之义,眼睛睁开容易滋生杂念,闭拢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入静,此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此公
查看详细 -
丹道修炼
丹道修炼入门:如何修出真元之气?
孟子讲养气,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实就是讲修道。“养”就是“去妄存真”。去妄,去除胡思乱想才能“其性存焉”;去妄想才有真,这个真,后来就叫“真气”。修道要涉及的三种能量,古代叫“气”,后天气指呼吸之气;先天气指生殖之气;有性感的气,写成“炁”,但并不是单指“空气”的气。这三种气,大不一样,我们练功、练
查看详细 -
道教医学
以为是懒,其实是过度疲劳的表现!教你减负担、收心神!
最近在后台收到很多朋友的留言:老师,我明明什么都没干,但就是莫名其妙的累,浑身没劲儿,只想躺着。睡了八九个小时,醒来还是头晕脑胀,根本不想起床。记性越来越差,领导交代的事转头就忘,脑子像一团浆糊,懒得思考。体检报告一切正常,但就是浑身不得劲,肌肉酸痛,注意力没法集中。这种状态,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以
查看详细 -
道家养生
未来三个月,像鸡一样生活,尤其是气血虚的女生!
虽然大部分南方地区未来一个月依旧会有高温天反复,但时令已变,燥气开始,到了一年中最需要养阴的季节。美好秋三月,具体要怎么生活呢?《黄帝内经》讲: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