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想修行究竟从何入手?

修行二字虽常显玄妙,实则行住坐卧皆可为修行之道。

观今世人,多未明修行真义,惟知随波逐流。或空诵经文数句,或偶行小善几件,便妄求福报;更有痴迷之徒,闭门静坐,日日叩拜焚香,便以为能证大道。殊不知,若不行善举,何来功德积累?若无功德为基,又何以得成正果?

三丰真人《天口篇》有云:“玄学体系以功德为根基,金丹为实践之手段,方能成就仙道。”修行之初,当先明自身根器,择法如选履,惟适己者方为正道。天道三千,必有一条契合性灵,若盲目跟风,恐终其一生难入真门。

修行亦非必依宗教方名修行。千百年来,儒家“修齐治平”是入世之修行,道家“独善其身”是出世之修炼,实则人人皆在修行途中。无论有无宗教信仰,修行皆是生命必修之课。宗教中诸多理念,本源于人间纲常伦理之升华,终演化为行为准则。譬如孝道,《孝经》虽为儒家典籍,其精髓亦为道家所化用,对维系世间伦理道德贡献良多。此类修行,皆渗透于日常起居,又何必强分门户,另立名目?

本文所论,特指道教或道家之修行体系。道教修行法门浩如烟海,下文将略作梳理归类。



01 修仙


即古代之神仙家,其源可溯至春秋时期方仙道。此类修行专研方术、方技诸道法,故修此道者亦称方士。其研习范畴涵盖天文、医学、神仙、占卜、相术、堪舆诸般技艺,古时更倡言辟谷、服食、祭祀可致长生羽化。《史记·封禅书》载:周灵王时(前571-前545)苌弘,乃方士之祖,精阴阳术数,通鬼神之事。

修仙得圣之识,可溯远古。自甲骨龟背文至河图洛书,演而为易学,化而为丹道,终成大药周行通体之说。阴阳相变之理,贯通宇宙自然与人体小宇宙,其消长规律恒常运转:阴阳环列,铅汞相制,入药分寸,玄关显象,原神涵养,皆循法度。

《家语》云:“不食者,不死而神。”《说文解字》释:“仙,长生仙去。从人从山。”《释名》解:“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制字人旁作山。”何为神仙?观天地时序可悟:一日十二时辰,一月三十日,一年十二月三百六十五日均含至理。一日之中自有一轮生死,河车运转可补亏空;一月之内月有圆缺,小周天火候由此而成;一年之中日行黄道,大周天火候依此而现;四季二十四节气,天地气运相交,神气变化可察。

神秘性乃东方宗教与传统文化之底色,亦为道家理想社会之特质。仙道修炼世间罕见,修炼者多隐于山林,或得法脉传承而潜修,然常人难窥其踪。



02 丹道


丹道乃内外丹修炼之统称。外丹术盛行于古代,东晋葛洪等丹道家尤精于此道。然随科技昌明与人体认知深化,服食铅汞等外丹方术渐次淡出主流视野,转而演变为以药材调摄身心、延年益寿之养生法。与此同时,道教内丹修炼亦绵延不绝,其法以存思、打坐、站桩等功诀为径,旨在贯通大小周天,臻至天人合一之玄境。今诸道派多承传内丹功法,尤以全真派为盛,该派典籍中保存了大量系统性内丹修炼要诀。

“丹”之本义取象于“单”——天得此“一”而清朗,地得此“一”而安宁,谷得此“一”而丰盈,人得此“一”则可达长生之境。内丹修炼之核心在于凝炼精气,通过丹能周流经络,实现“经络全通,百骸俱暖”之生命优化状态。其修炼次第循“炼己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四重境界渐进。溯自轩辕黄帝问道广成子之载,内丹之道已历五千载春秋,可见远古先民早已踏上金丹大道之修行历程。

内丹修行实为能量聚积与经络疏瀹之过程。随着修炼时晷累积,体内正气渐盈,病邪秽气自然消弭于无形,终至内气充溢、神清气爽之境。持续修炼更可促使人体能量场与宇宙能量共振,尤在功态中,此生物场如涟漪扩散,与天地气机重叠交融,直至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此时持诵咒语,其声波振动恰似能量谐波,与宇宙频率共振相感,修者沐浴于自性光华中,身心臻至妙不可言之佳境。



03 符箓法术


符箓,通常以符号、图形的形式出现,是记录于诸符之间的天神名讳与秘文,常被书写于黄色纸张或帛上。在道教看来,符箓乃是天神的文字,承载着传达天神意旨的使命,凭借它,可以召唤神灵、弹劾鬼怪,降伏妖魔,祛除疾病与灾难。

符术源自巫觋,其踪迹最早可见于东汉时期。早期的道教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术法。至唐末宋初,天师道以及上清、灵宝两派,分别以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作为活动中心,共同形成了声名远扬的“三山符箓”。而到了南宋至金元时期,又在“三山符箓”的基础上,衍生出了神霄、清微等众多符箓派别。

符箓法术等源自道教创立初期的天师道。那时,道教人士以符水为人治病、驱散瘟疫、举行祭祀仪式,从而赢得了广大贫苦百姓的支持。因此,符箓与法术成为了天师道最为鲜明的特色,被用来降妖除魔、秉持天意行事。正一天师道又进一步分化为不同的宗派,各派均有众多玄妙莫测的符箓法术传承,如茅山派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当然,全真道同样也有符箓法术的传承,在此不再赘述。



04 经典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孕育的宗教,历经1800余载春秋,若追溯其祖源至黄老之道,则历史跨度更逾4700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道派及道教先贤留下了琳琅满目的著作,这些宝贵文献被统一编纂入《道藏》之中。道书浩瀚无垠,每一部都是历代道人修行智慧与心得的结晶。因此,出家住观的道士们均需研习经典,熟稔经韵,修炼法事科仪,以便为信众祈福禳灾。科仪,作为道教文化的瑰宝,是道士们必修的功课之一。同时,无论是出家道士还是居士,都需坚持早晚功课,并在诸天尊诞辰之日设斋醮以表祝贺。

通过诵经念文,不仅有助于“行持”的实践,更能深化对高深玄理的理解,提升个人修为。正如玄门早晚功课经序所言:“金书玉笈,乃入道之门墙;奉经诵咒,为修仙之径路。修自身之道,赖先圣之典;诵上圣之金书玉诰,明自己之本性真心。非科教不能弘扬大道,非课诵无以保养元和。”此外,诵经万遍,可达修道成仙、与神沟通之境。

《洞玄空洞灵章经》有云:“善男信女,以香灯供养,现世光明,身入无为之境,自然受福。若能长期持斋,诵经灵章万遍,道行即成,身生水火之力,立即可飞行升仙。其道高妙难言,不可轻易泄露。”因为“千遍诵经可通神,万遍诵经可通真”,通神便能预知吉凶,通真则能历经灾祸而安然无恙,腾景三清之境。诵经可保平安,消灾增福寿,功行圆满,三界皆遵。经文中又言:“向来诵经,念念存诚,千真拱听,万圣通灵。应元合炁,普化分形,九天有命,三界遵行。消灾忏罪,请福延生,功圆行满,大道证盟。”

总而言之,诵经之功德,实在不可思议。上可奉祀高真,下可保佑平安;既可赐福于人,又可消灾解难。这一切,皆赖善功之积累。经文需朝夕诵念,昼夜不忘,直至三千功满,八百行圆,神灵自然相通,修道终得成真。



05 红尘


所谓红尘修行,即在纷扰的俗世中践行修行之道。平日需勤勉工作以解决生计,同时以修心养性、行善积德、布施济贫等为主要修行方式。然而,因俗务缠身,修行之路多磨难、多坎坷。但红尘修行需面对众生,若修行得法,亦能功德圆满,福泽无量。

道教徒从不逃避红尘的历练,他们只是以更慈悲的方式度化世人。

祖天师于天下三分之时立教,曾在巴蜀地区设立二十四治的宗教管理制度,此为我国历史上政教合一之先河。天师道传至张鲁,他采取宽惠之政统治汉中,使民夷皆乐,深得教民与民众之心。当时,有民众欲拥张鲁为王,然张鲁皆拒之。建安二十年,曹魏兴兵征讨汉中,大败张鲁之弟张卫之军。张鲁本有降曹之意,又见战争给民众带来之伤亡,此意愈坚。然迫于名声,他不得不率部南迁。临行前,有人欲焚毁仓库宝物,张鲁曰:“吾已有归顺朝廷之意,然此意未达曹公。今吾等离去,实为避锋,别无他意。宝货仓库,应归国家所有。”遂妥善藏好宝物离去。曹操至,对张鲁之爱民之举深加赞赏,派人慰问并以客礼相待。

对张鲁而言,百姓安居乐业之重,远胜于君王之名。正因天师张鲁有爱民如己之慈悲心,方使万民免于战乱,得和平之果。

红尘修行之初,最好能皈依道教师父,以得师门传承,如法脉相续。如此,既能于世间弘扬大道、积功累德,又能修持玄门法科,此乃修成正果之途。自古以来,得道成真者不仅需修习功法,更需到人间度化众生,方能圆满。


无论选择何派修行,皆需道心坚定,勇于担当,不遗余力,勤加修习,方能成就道业。泱泱中华,必有真心修行者之立足之地。只要虔诚至极,必能感通天地,应和神灵,不愁不成正果。

大道至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身处万物之中,修行即为三归二,二归一,一归道。此过程必由繁复至至简。愿善信居士修行时,能时时反省自身,改正过错,孝敬双亲,立志向善,修好德行。无论在家出家,皆已得道。人生百年,转瞬即逝。纵然金山银山、世俗权势再大,也换不来半分性命。故衷心祈愿所有修行之人,能修己度人,愿芸芸众生皆能向善,福生无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