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世上最灵验的经文,一念悟天道解千愁!(只传有缘人)

《太上老君内观经》简称《内观经》又称《内视经》,撰人不详。约出於魏晋朝。


陶弘景曾引过此经,是道教的经典著作之一。《太上老君内观经》继承发展战国道家祖师列子的养生思想,义理通明,文字优美通畅,韵古义幽,言简意深。若以传统经典来修持,对精神灵性修持上的提升,将会有所极大收获。若当古文来细细欣赏品读,可谓中华文字组合上的极致美感体现。

千百年来,获得精神悟境的圣哲,文字大智慧皆从心念自然流露。由内而外,无不宁静无为;起思动念,无不利益众生;神思所到,无不字字精巧,句句珠玑,当中不含一丝瑕疵。无事偶来品读,犹如把玩一块温润无瑕的美玉。此经以修心为修道之说,宋金以来对道教诸派尤其全真一派之教旨影响颇大。

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内观经》原文



老君曰:“天地媾(gòu)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承其宿业,分灵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而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也。七月,七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十月气足,万象成也。元和哺食,时不停也。

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神,人之魂也。司命处心,纳生元也。无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脐,保精根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元气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运动住止,关其心也。所以谓生,有由然也。予内观之,历历分也。

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则神也,变化不测,故无定形。所以五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随处名也。心者,火也,南方太阳之精,主火。上为荧惑,下应心也。色赤,三叶如莲花,神明依泊,从所名也。其神也,非青非黄,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曲非直,非柔非刚,非厚非薄,非圆非方。变化莫测,混合阴阳。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制之则正,放之则狂。清净则生,浊躁则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虚寂,生道自常。永保无为,其身则昌也。以其无形,莫之能名,祸福吉凶,悉由之矣。所以圣人,立君臣,明赏罚。置官僚,制法度,正以教人。人以难伏,唯在于心,心若清净,则万祸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沈沦恶道,皆由心也。妄想憎爱,取舍去来,染着聚结,渐自缠绕,转转系缚,不能解脱,便至灭亡。由如牛马,引重趋泥,转增陷没,不能自出,遂至于死。人亦如是,始生之时,神元清静,湛然无杂。既受纳有,形染六情,眼则贪色,耳则殢声,口则耽味,鼻则受馨,意随健羡,身欲肥轻,从此流浪,莫能自悟。圣人慈念,设法教化,使内观己身,澄其心也。”

老君曰:“谛观此身,从虚无中来。因缘运会,积精聚气,乘业降神,和合受生,法天像地,含阴吐阳,分错五行,以应四时。眼为日月,发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昆仑,布列宫阙,安置精神。万物之中,人最为灵。性命合道,人当爱之。内观其身,惟人尊焉。而不自贵,妄染诸尘,不净臭秽,浊乱形神。熟观物我,何疏何亲。守道长生,为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也。”

老君曰:“从道受分,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出,谓之志。事无不知,谓之智。智周万物,谓之慧。动而营身,谓之魂。静而镇形,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神养气,谓之精。气清而驶,谓之荣。气浊而迟,谓之卫。总括百神,谓之身。万象备见,谓之形。块然有阂,谓之质。状貌可则谓之体,大小有分谓之躯。众思不测,谓之神。邈然应化,谓之灵。气来入身,谓之生。神去于身,谓之死。所以通生,谓之道。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长保者,以其不能内观于心故也。内观不遗,生道长存。”

老君曰:“人所以流浪恶道,沈沦滓秽,缘六情起妄,而生六识,六识分别,系缚憎爱,去来取舍,染着烦恼,与道长隔。所以内观六识,因起六欲。欲从何起?欲自识起。识从何起?识自欲起。妄想颠倒,而生有识。亦曰自然,又名无为。本来虚静,元无有识。有识分别,起诸邪见。邪见既兴,尽是烦恼。展转系缚,流浪生死,永失于道矣。”

老君曰:“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又曰:人能常清静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则生不亡也。人常欲生,而不能虚心。人常恶死,而不能保神。亦犹欲贵,而不用道;欲富,而不求宝;欲速,而足不行;欲肥,而食不饱也。”

老君曰:“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神明之在身,犹火之因卮也。明从火起,火自炷发。炷因油润,油藉卮停。四者若废,明何生焉。亦如明缘神照,神托心存。水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谓之神明者,眼见耳闻,意知心觉,分别物理,细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老君曰:“所以言虚心者,遣其实也;无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动也;安心者,使不危也;静心者,令不乱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浊也;净心者,使不秽也。此皆以有,令使除也。四见者,心直者,不反复也。心平者,无高低也。心明者,无暗昧也。心通者,无窒碍也。此皆本自照者也。粗言数语,余可思也。”

老君曰:“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而不失,乃常存也。”

老君曰:“道也者,不可言传口授而得之。常虚心静神,道自来居。愚者不知,劳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远,而神愈悲。背道求道,当慎择焉。”

老君曰:“道贵长存,保神固根。精气不散,纯白不分。形神合道,飞升昆仑。先天以生,后天以存。出入无间,不由其门。吹阴煦阳,制魄拘魂。亿岁眷属,千载子孙。黄尘四起,骑羊真人。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老君曰:“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闭目思寻。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藏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杳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

老君曰:“吾非圣人,学而得之。故我求道,无不受持。千经万术,惟在心也。”

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内观经》译文



太上老君是道教道祖,是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之一,道教的理论依据是道家。要了解内观经,我们必须了解道家的宇宙观,也就是世界是怎么产生的。

道家认为,宇宙产生之前只有茫茫的道,这个“”既是宏观的概念,又是微观的概念,所谓茫茫一片,这是宏观的,也就是说这个“”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大无外”的程度,也就是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在它的外面;那么微观的小又小到什么程度呢,小到"至小无内"的程度。

在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状态下,有一位"主宰"之神,称为"元始天尊",然后,这个"道"不知什么原因开始动了,一动便有"灵炁",究竟是先有"炁"才会动,还是先动了之后才有"炁",这就好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了,总之,这时有了"灵炁",又有一位"主宰"之神,称为"灵宝天尊"。这个具有"灵炁"的"道"运动的幅度越来越大,就好象一个看不清的"点"在旋转,并且一转越大,有点象一个太极阴阳鱼,逐渐可以看出其有所分化,这个道所分化清楚的两面便是"两仪",即"阴阳两仪",注意:这个"阴阳两仪"是道的两面,而不是道一分为二变成两个东西,在这一状态下有了一位"主宰"之神,称为"道德天尊"。

道德天尊所代表的阴阳两仪,再进一步运动之后,便是阴阳二气,万物就是这阴阳二气所产生。至此,这个道德天尊就是太上老君,三清之后,也就是万物生成之后的一个万物主宰之神叫"太上老君"。这个便是道教的"创世纪",而这个"创世纪"是得到了科学的验证。这并不是凭空乱说,天体物理学家方励之就专门著书用天体物理学的方法来解释过这一创世纪的伟大理论。

既然万物一切是由"道"产生的,那么万物就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有了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了解世界,那么,我们究竟如果来找出这个规律呢?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就已经告诉了我们,但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引起注意,那就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想要明白这两句的意思,先得搞明白,古文中的"妙、徼"是什么意思,我认为,"妙"是事物的"内在奥妙"、"内在本质"、"内存联系";"徼"是事物的"外在轮廓"、"外在表现"、"外在边界"。

事物是由小到大,从无到有,因此,我们观察事物发展趋向时,要"顺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去思考,要向"宏大"的方向思考;而如果我们要观察事物的由来时,就要"逆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即"顺着"发展的来源去摸索,要向"微波"的方向思考。这就是"常有"和"常无"的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一个是顺着思考,一个是逆着思考。

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是有许多发言人的相似,电子围绕原子核转,而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许多原子按一定规律组成分子,而许多太阳系组成银河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世界的规律为什么如此相同而又如此不同呢,老子也同样在道德经》中告诉了我们,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层层地效法而来,这就为我们观察事物的变化提供了方法。

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宇宙,人成了万物之灵,观察人自己同样可以了解阴阳五行的作用规律,从男女受精,经过十月怀胎,这预演着人类产生的一个缩影,从这个缩影可以了解阴阳变化、五行之气的所属,以及处理病变的方法。所以,大家来听讲解《内观经》,并不是说逐字逐句地翻译每一句该文言,那样你仍不能起到内视的效果。必须了解道家的大道规律,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才能入精入微,才能致虚极,而守静笃。


道德天尊

【原文】

老君曰:“天地媾(gòu)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承其宿业,分灵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


【译文】

老君说:“天地通过阴阳之气的交融结合,阴阳之气得以布化,万物因此得以生成。每个生命体都承载着前世的业力,分享着大道中的一份灵性。当父母和谐结合时,人类便由此诞生。”


【原文】

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而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也。七月,七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十月气足,万象成也。元和哺食,时不停也。


【译文】

从怀孕开始算起,第一个月,胚胎尚处于胞孕状态,此时精血逐渐凝聚,形成生命的萌芽。到了第二个月,胚胎进一步发育,形成了明显的胎形,这是生命成长的初步体现。第三个月,随着胚胎的成长,阳神显现,分化为三魂,这三魂主导着生命的活力和动态过程,使胚胎开始有了生长和变化的动力。第四个月,阴灵凝聚,形成了七魄,这七魄起着稳定形体的作用,使胚胎在母体内能够安稳地成长,不至于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动荡不安。第五个月,随着胚胎的发育,五行之气开始在体内分布并安藏,这有助于安神养胎,使胚胎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中继续成长。第六个月,六腑的功能逐渐完善,六律(可能指的是六腑的生理节律或功能协调)开始发挥作用,滋养着灵气,为胚胎的进一步成长提供必要的营养和支持。第七个月,胚胎的五官等感官开始发育,七精开窍,能够感知外界的信息,这使得胚胎与外界环境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也为出生后的生活做好了准备。第八个月,八景神(可能指的是与生命成长相关的八种神灵或能量)已经完备,真灵降临,为胚胎注入了更高的生命力和智慧。第九个月,胚胎内部的各个器官和组织已经基本发育完成,形成了类似宫室的布局和结构,以稳定并保护精气不外泄。到了第十个月,胚胎已经完全成熟,气血充足,万象俱备,只待时机成熟便可降临人世。而在这个过程中,“元和哺食”则是指胚胎通过母体获取营养和能量以支持其成长发育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持续不断的。


【原文】

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神,人之魂也。司命处心,纳生元也。无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脐,保精根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元气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运动住止,关其心也。所以谓生,有由然也。予内观之,历历分也。


【译文】

在人体的头部,居住着太一帝君,也被称为泥丸君,他是众多神灵的统领。泥丸君能够洞察生命的奥秘,认识并激发人的神识,这种神识便是人的魂魄所在。司命之神则居于人的心脏之中,负责接纳生命的元气,它是生命活动的源泉。同时,在身体的左侧,居住着无英之神,他负责管制人的三魂,使三魂能够和谐共存,共同维系人的生命活动。而在身体的右侧,则居住着白元之神,他负责拘束人的七魄,使七魄能够安定下来,不四处游荡,从而保持形体的稳定。此外,在人的肚脐部位,居住着桃孩之神,他负责保护人的精元之根,使人的精气得以凝聚而不散失。泥丸君不仅统领众神,还能照耀人体的各个部位,使百节通畅,从而生出更多的神灵。这样一来,人的周身都充满了神灵的气息,没有一处是空虚的。当外界的元气通过鼻孔进入人体时,它会直接灌注到泥丸宫中,为泥丸君及众神提供滋养。这种元气的滋养使得人的神明得以彰显,形体也因此而稳固安康。无论是身体的运动还是静止,都与心神的活动密切相关。可以说,人的生命活动之所以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都是有其内在的原因和依据的。当我通过内观之法来审视自己的身心时,这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了,仿佛历历在目。我可以清晰地感知到众神在体内的分布和作用,以及元气在体内的流动和滋养。这种内观的体验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己的生命本质和宇宙的真谛。


【原文】

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则神也,变化不测,故无定形。所以五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随处名也。心者,火也,南方太阳之精,主火。上为荧惑,下应心也。色赤,三叶如莲花,神明依泊,从所名也。


【译文】

心,作为人体的主宰,就像是身体的禁卫军,能够约束和制止一切邪念和不良行为,确保形体和精神的纯正无邪。同时,心也是神的居所,神在这里变化莫测,没有固定的形态,因此心具有无比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分别藏着五神,即魂、魄、精、志、神。具体来说,魂藏于肝,主管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魄藏于肺,与人的本能反应和感觉有关;精藏于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志藏于脾,与人的意志和决心相关;而神则藏于心,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这五神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人体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心在五行中属火,代表着南方太阳的精华,具有温暖、明亮的特性。在天文上,火星(古称荧惑)与心相应,象征着心火的炽热和活力。心的颜色为红色,形状如三叶莲花般展开,这既是对心形的形象描述,也寓意着心的纯洁和美好。神明就依托于心,通过心的活动和表现来彰显其智慧和力量。


【原文】

其神也,非青非黄,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曲非直,非柔非刚,非厚非薄,非圆非方。变化莫测,混合阴阳。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制之则正,放之则狂。清净则生,浊躁则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虚寂,生道自常。永保无为,其身则昌也。以其无形,莫之能名,祸福吉凶,悉由之矣。


【译文】

“神”这个东西,它没有固定的形态和颜色,既不是青色也不是黄色,既不是大也不是小,既不是短也不是长,既不是弯曲的也不是笔直的,既不是柔软的也不是刚硬的,既不是厚重的也不是轻薄的,既不是圆形的也不是方形的。它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难以捉摸,同时融合了阴阳两种力量。神的力量可以宏大无比,包容天地万物;也可以细微到极致,渗透进最微小的毫芒之中。如果我们能够驾驭和制约它,它就会保持正直和稳定;但如果我们放纵它,它就会变得狂野和不可控。当我们的内心保持清净和宁静时,神就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但如果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杂念和躁动,神就会逐渐消亡。神能够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如果在某个地方失去了它的光芒,那里就会陷入黑暗和迷茫。然而,只要我们能够保持内心的虚静和空寂,生命之道就会自然而然地运行顺畅。如果我们能够永远保持这种无为的状态,我们的身心就会健康昌盛。由于神是无形的,所以我们无法用具体的名称来描述它。但是,无论是祸是福,是吉是凶,都完全由神来主宰和决定。因此,我们应该尊重神的力量,保持内心的敬畏和虔诚。


【原文】

所以圣人,立君臣,明赏罚。置官僚,制法度,正以教人。人以难伏,唯在于心,心若清净,则万祸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沈沦恶道,皆由心也。妄想憎爱,取舍去来,染着聚结,渐自缠绕,转转系缚,不能解脱,便至灭亡。


【译文】

因此,圣明的君主会设立君臣制度,明确赏罚规则,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他们会设置官僚机构,制定法律法规,用正确的道理来教育人民,引导社会走向和谐稳定。然而,人是最难以驯服的生物,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心。如果人心能够保持清净,不被贪欲和杂念所扰,那么万祸之源自然就不会产生。相反,那些流浪于生死之间,沉沦于恶道之中的人,往往都是因为内心的不净和迷惑所导致的。他们被各种妄想、憎恨、爱慕、取舍、去留等情绪所缠绕,逐渐聚集成团,无法摆脱。这些情绪和念头就像绳索一样,将他们紧紧束缚,使他们无法解脱,最终走向灭亡。


【原文】

由如牛马,引重趋泥,转增陷没,不能自出,遂至于死。人亦如是,始生之时,神元清静,湛然无杂。既受纳有,形染六情,眼则贪色,耳则殢声,口则耽味,鼻则受馨,意随健羡,身欲肥轻,从此流浪,莫能自悟。圣人慈念,设法教化,使内观己身,澄其心也。”


【译文】

就像牛马拉着沉重的货物陷入泥潭,越是挣扎就陷得越深,最终无法自拔,直至丧命。人类也是如此,在刚出生时,心神元初是清静的,纯净无杂念,就像一汪清澈的泉水。然而,随着我们逐渐接触外界,受到各种感官刺激和情绪的影响,我们的形体和心灵开始受到污染。我们的眼睛贪恋美色,耳朵沉迷于悦耳的声音,嘴巴贪恋美味佳肴,鼻子追求芬芳的气息,内心则随着对外界事物的羡慕和渴望而波动。身体也追求舒适和享受,渴望轻松和安逸。渐渐地,我们被这些欲望所牵引,流浪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无法自拔,也无法自我觉醒。但幸运的是,有圣人怀着慈悲之心,看到了人类的困境。他们为了拯救世人,设立了各种教化方法,引导人们通过内观来审视自己的身心。内观是一种深入自我、洞察真相的修行方式,它帮助我们澄清心灵,摆脱杂念和欲望的束缚,重新找回内心的清静和自在。通过内观,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和真我,从而摆脱流浪和迷惑,实现心灵的觉醒和解脱。


【原文】

老君曰:“谛观此身,从虚无中来。因缘运会,积精聚气,乘业降神,和合受生,法天象地,含阴吐阳,分错五行,以应四时。眼为日月,发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昆仑,布列宫阙,安置精神。万物之中,人最为灵。性命合道,人当爱之。内观其身,惟人尊焉。而不自贵,妄染诸尘,不净臭秽,浊乱形神。熟观物我,何疏何亲。守道长生,为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也。”


【译文】

老君说:“仔细地观察我们的身体,它源自虚无之中。由于因缘际会,精气逐渐凝聚,承载着前世的业力,神灵降临,阴阳和合,于是我们得以诞生。我们的身体效法天地,内含阴阳,五行分布其中,与四季的变化相呼应。眼睛明亮如同日月,头发繁密犹如星辰,眉毛弯曲似华盖低垂,头颅高隆如同昆仑山一般雄伟。在身体内部,各种器官和脉络犹如宫阙般布局精巧,安置着我们的精神和意志。在万物之中,人类是最为灵动的生命。我们的性命与大道相合,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爱护自己的身体。通过内观自己的身体,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人类的尊贵和独特。然而,许多人却不自知其珍贵,反而让身心沾染上各种尘世的污垢,变得不净且充满臭秽,从而扰乱了形体的健康和精神的纯净。当我们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与自己,应该能够分辨出哪些是与我们亲近的,哪些是与我们疏远的。为了保持身心健康,我们应该坚守大道,追求长生不老,同时行善积德,保持纯真的本性。然而,世间有许多愚昧之人,他们终日奔波劳碌,却只是徒然地让自己陷入困苦和疲惫之中。”


【原文】

老君曰:“从道受分,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出,谓之志。事无不知,谓之智。智周万物,谓之慧。动而营身,谓之魂。静而镇形,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神养气,谓之精。气清而驶,谓之荣。气浊而迟,谓之卫。总括百神,谓之身。万象备见,谓之形。块然有阂,谓之质。状貌可则谓之体,大小有分谓之躯。众思不测,谓之神。邈然应化,谓之灵。气来入身,谓之生。神去于身,谓之死。所以通生,谓之道。


【译文】

老君说:“每个人从大道中获得的那一份禀赋,我们称之为‘命’。而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具备的形体和特质,我们称之为‘性’。心是我们感知和应对外界事物的关键,它能够承载和处理各种信息,所以我们称之为‘任物之心’。当心对某些事物留下印象时,这种记忆我们称之为‘意’。由意而产生的决心和计划,我们称之为‘志’。如果一个人对事物无所不知,我们就说他具有‘智’。而能够全面透彻地理解万物,我们就称之为‘慧’。在人体中,那些活跃而能滋养身体的能量,我们称之为‘魂’。而那些能够使形体安定宁静的能量,我们称之为‘魄’。在骨肉间流动的红色液体,我们称之为‘血’。保护神气、滋养元气的物质,我们称之为‘精’。在气中,流动迅速而清澈的部分,我们称之为‘荣气’,它主要滋养身体;而流动缓慢且较为浑浊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卫气’,它主要负责保护身体不受外邪侵犯。总括了人体内的各种神灵(指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和精神活动),我们就称之为‘身’。而身体所呈现出的各种具体形态和特征,我们称之为‘形’。那坚实而有形的物质部分,我们称之为‘质’。身体的形状和样貌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我们称之为‘体’。而身体的大小尺寸有所区分的,我们称之为‘躯’。那些思维深邃、难以预测的部分,我们称之为‘神’。能够顺应变化、灵活应对一切的情境,我们称之为‘灵’。当气进入身体,赋予生命活力时,我们就说这是‘生’。而当神离开身体,生命活动停止时,我们就说这是‘死’。因此,能够贯通生死、使生命得以延续的法则和规律,我们就称之为‘道’。”


【原文】

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长保者,以其不能内观于心故也。内观不遗,生道长存。”


【译文】

“道”这个东西,它确实存在但却没有具体的形状,你看不见它,却能感受到它的存在,仿佛有着某种情感。它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难以预测,能够沟通神灵,滋养万物。在人的身上,“道”就体现为人的“神明”,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因此,教导人们如何修道,其实质就是教导他们如何修养自己的内心。反过来,当人们学会了如何修养内心,也就等于是在修道了。道是无形的,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它,但我们可以通过生命的存在和变化来感知和理解它。生命是短暂且不可永恒的,但我们可以运用“道”来守护它,使其得到延续。如果生命消亡了,那么“道”也就失去了它的载体,变得无用;反之,如果“道”被废弃了,那么生命也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最终走向消亡。只有当生命与“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人们才能实现长生不老,甚至羽化成仙。然而,许多人之所以无法长久地保持健康和活力,正是因为他们无法做到内心的自我观察和反省。如果他们能够坚持不懈地进行内观,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生命和“道”就能得到永恒的保持和延续。


【原文】

老君曰:“人所以流浪恶道,沈沦滓秽,缘六情起妄,而生六识,六识分别,系缚憎爱,去来取舍,染着烦恼,与道长隔。所以内观六识,因起六欲。欲从何起?欲自识起。识从何起?识自欲起。妄想颠倒,而生有识。亦曰自然,又名无为。本来虚静,元无有识。有识分别,起诸邪见。邪见既兴,尽是烦恼。展转系缚,流浪生死,永失于道矣。”


【译文】

老君说:“人们之所以会迷失在恶劣的境地中,沉沦于污浊的环境里,其根源在于人的六种情感(喜、怒、忧、思、悲、恐)引发了无端的妄想,进而产生了六种认识能力(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些认识能力对事物进行分辨,导致人们被爱恨情仇所束缚,在取舍之间犹豫不决,被各种烦恼所困扰,从而与大道渐行渐远。因此,通过内观来审视这六种认识能力,我们会发现它们是由六种欲望所引起的。那么欲望又是从何而来呢?欲望正是起源于这些认识能力。反过来,认识能力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们其实源自于欲望。这种妄想与颠倒的思考模式,导致了认识能力的产生。这也可以被看作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无为而治的结果。然而,在最初的本源中,一切都是虚静无为的,本没有这些认识能力。但是,一旦有了认识能力,人们就会对事物进行分辨,从而产生各种邪见。这些邪见一旦兴起,就会带来无尽的烦恼。人们被这些烦恼所束缚,不断地在生死之间徘徊流浪,最终永远地失去了与大道的联系。


【原文】

老君曰:“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又曰:人能常清静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则生不亡也。人常欲生,而不能虚心。人常恶死,而不能保神。亦犹欲贵,而不用道;欲富,而不求宝;欲速,而足不行;欲肥,而食不饱也。”


【译文】

老君说:“道本身是超越生死的,而具体的形体则有生有死。我们所说的生死,是针对形体而言的,而不是道。形体之所以能够生存,是因为它得到了道的滋养和庇护;而形体之所以会死亡,是因为它失去了与道的联系。因此,如果一个人能够珍惜生命,坚守大道,那么他的形体就能得到永恒的保存而不会消亡。又说,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内心的清静,那么道就会自然而然地在他心中居留。当道在心中居留时,人的神明就会得到滋养和强化,从而使他的生命充满活力和智慧。这样的生命是不会轻易消亡的。然而,很多人虽然渴望生命长久,但却不能虚心向道,不能去除内心的杂念和欲望;他们虽然厌恶死亡,但却不能很好地保养自己的精神,不能与道相合。这就像有人想要变得尊贵,但却不遵循正道;有人想要变得富有,但却不去寻求真正的宝藏;有人想要快速成功,但却不愿付出努力;有人想要变得健康肥美,但却不节制饮食一样。”


【原文】

老君曰:“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神明之在身,犹火之因卮也。明从火起,火自炷发。炷因油润,油藉卮停。四者若废,明何生焉。亦如明缘神照,神托心存。水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谓之神明者,眼见耳闻,意知心觉,分别物理,细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译文】

老君说:“道是通过心灵的体悟而获得的,而心灵则是通过道的启示而变得明悟。当心灵变得明悟时,道就会自然降临,而当道降临于心灵之中,心灵也就能通达无碍。神明存在于人体之内,就如同火焰存在于灯盏之中一样。火焰的明亮源自于灯芯的燃烧,而灯芯的燃烧又需要油的滋润,油又依赖于灯盏的承载。这四者缺一不可,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火焰的明亮就无法产生。同样地,人的神明也是依赖于心灵的存在而得以彰显的。水因为有了容器的形状而得以存在,而人的形体也是依赖于道的滋养和庇护才得以保全。如果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缺失,人的神明就无法得到彰显。所以,我们所说的‘神明’,就是指人能够通过眼见、耳闻来感知外界的事物,通过意识、心觉来理解和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的神明能够分辨事物的物理属性,即使是最细微的差别也能了如指掌。这是因为人的神明是超越感官的,它能够通过内在的智慧和洞察力来揭示事物的真相。因此,我们称之为‘神明’。”


【原文】

老君曰:“所以言虚心者,遣其实也;无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动也;安心者,使不危也;静心者,令不乱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浊也;净心者,使不秽也。此皆以有,令使除也。四见者,心直者,不反复也。心平者,无高低也。心明者,无暗昧也。心通者,无窒碍也。此皆本自照者也。粗言数语,余可思也。”


【译文】

老君说:“我们谈论的‘虚心’,是指要摒弃心中的杂念和执念,让心灵回归空灵的状态;‘无心’,则是要消除心中的欲望和偏见,让心灵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定心’,是要让心灵保持平静稳定,不为外界所动;‘安心’,是要让心灵感到安宁,不处于危险或不安之中;‘静心’,则是要让心灵远离纷扰,保持清净;‘正心’,是要让心灵保持正直,不受邪恶思想的侵蚀;‘清心’,是要清除心灵中的污浊和杂念,使其恢复清新纯净;‘净心’,则是要彻底净化心灵,使之不受任何污垢的沾染。这些都是通过消除心灵中的不良因素,使其达到纯净无暇的状态。至于‘四见’,它们分别指的是:心直,即心灵坦诚直率,不反复无常;心平,即心灵平和稳定,没有高低起伏的情绪波动;心明,即心灵明亮透彻,没有阴暗和迷惑;心通,即心灵通达无碍,没有任何阻碍和闭塞。这些都是心灵本自具有的智慧之光,通过内观和修行可以逐渐显现。以上所说只是粗浅之言,其中蕴含的深意还需你们自己去思考和领悟。”


【原文】

老君曰:“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而不失,乃常存也。”


【译文】

老君说:“了解道理是很容易的,但要真正相信并接受它却很难。一旦相信了道,将其付诸实践又变得不那么容易。然而,按照道的指引去行动,相对于理解和相信道来说,可能会显得较为容易。但在实践的过程中,要真正领悟并掌握道的精髓,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却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有幸得到了道,要长期坚守并不失去它,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让道始终伴随着自己,这才是最难的。只有那些能够始终如一地坚守道,不让它流失的人,才能真正做到道的常存不灭。”


【原文】

老君曰:“道也者,不可言传口授而得之。常虚心静神,道自来居。愚者不知,劳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远,而神愈悲。背道求道,当慎择焉。”


【译文】

老君说:“道这个东西,是不能仅仅通过言语传授或口头教导就能获得的。要想得道,必须时常保持内心的虚静,让精神安定下来。只有这样,道才会自然而然地来到你的身边。然而,愚昧的人却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过度劳累自己的身体,让心灵承受痛苦,役使自己的意志去做违背本心的事情,使精神变得烦躁不安。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离道越来越远,内心的神灵也会因此感到悲哀。所以,那些背离了正道而盲目寻求道的人,应当谨慎选择自己的道路,以免误入歧途。”


【原文】

老君曰:“道贵长存,保神固根。精气不散,纯白不分。形神合道,飞升昆仑。先天以生,后天以存。出入无间,不由其门。吹阴煦阳,制魄拘魂。亿岁眷属,千载子孙。黄尘四起,骑羊真人。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译文】

老君说:“道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永恒存在,它保护着我们的精神,稳固着生命的根基。只要我们的精气不散失,内心保持纯洁无暇,形体与精神就能与道相合,从而达到飞升昆仑仙境的境界。道是先于生命而存在的,它赋予我们生命,并在后天持续滋养着我们。道的运行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它不受任何限制,没有固定的门户。道能够调和阴阳,使万物得以生长,同时也能制约魄的躁动,拘系魂的游离。与道相合的人,他们的家族将世世代代昌盛不衰,子孙后代绵延不绝。在这样的境界中,即便是世俗的黄尘四起,也无法扰乱他们的心境。他们就像骑羊的真人一样,超脱于尘世之外,悠然自得。而他们的居所,则如同金堂玉室一般,既送走旧岁的尘埃,又迎来新春的生机。”


【原文】

老君曰:“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闭目思寻。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藏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杳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


【译文】

老君说:“内观之道,关键在于保持精神的宁静和内心的安定。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得杂乱的思绪不再生起,邪恶的妄想也无法侵扰内心。在修行时,要稳固身心,不为外界事物所动摇,同时闭目凝神,深入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要感受到自己身体内外的虚空与寂静,体悟到神道的微妙与深远。外界虽然藏有万千境界,但我们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内心的觉察上。当内心达到一种明澈而宁静的状态时,无论是静谧还是纷扰都会自然平息。每一个念头都紧密相连,如同深根扎入泥土,达到宁静的极致。这种境界如同清澈的湖水,恒常不变,又深邃难测。在这样的状态下,所有的忧患都会永远消失,是非得失也再也无法迷惑我们的心智。我们将超越世俗的烦恼与束缚,达到一种超脱与自在的境界。”


【原文】

老君曰:“吾非圣人,学而得之。故我求道,无不受持。千经万术,惟在心也。”


【译文】

老君说:“我并非生来就是圣人,我的知识和智慧都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而获得的。因此,在追求道的道路上,我始终保持开放和谦逊的态度,愿意接受并持守各种有益的教导。无论是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还是纷繁复杂的修行方法,我始终坚信,其精髓都蕴含在人的内心之中。只要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就能逐渐接近道的真谛。”


老君

经文已经讲完,修习自在各人,一开始修习时,往往会感到这个经文全是胡说,没有一点用,这是因为你的思想杂念很多,包括你想尽快掌握内观方法,这也是杂念,更不用说那些好色贪淫、损人利己之事。



修习到一定程度也会出现气息不通之感,我当初就有一种现象,气息每到玉枕之处便无声无息,一点感觉也没有了。后来在沐浴时,一股热水自顶而下,体内也是一股暖流经过玉枕穴顺流而下,此后经过几次体会,很快便畅通无阻。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具体方法不是他人所能讲述得清楚,还是要自己摸索。

有人说,当气息运行到某处不通畅时,说明这儿有忽轻忽重的病变,就要将气息在这儿停留用以"治病",这种说法似乎有点道理,我认为是不正确的,原因实在有点难,《内观经》中要求人保持身心清静,这是要点,是大道,能"治"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