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学经典
庄子·在宥
本篇以“在宥”为题,主张“自在宽容、无为而治”。“在”即存其自然,“宥”即宽而不扰,全篇反对人为干预,强调顺应万物本性发展。开篇点明“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批判以礼法仁义强行治世的行为。文中通过“崔瞿问老聃”“黄帝问道广成子”“云将东游”三则寓言,以广成子训诫黄帝“守其一以处其和”“至道之精,窈窈冥冥”等论述
查看详细 -
道学经典
庄子·天地
《庄子》外篇《天地》以“道”为核心,阐释了自然规律统摄万物的哲学观。该篇提出“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强调天地万物虽形态各异,但其运行本质皆遵循同一自然法则——“道”。文中主张“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认为统治者应效法天道,摒弃主观干预,通过“无欲”“无为”使百姓自足、万物自化。
查看详细 -
道学经典
庄子·天道
作为《庄子》外篇中融摄黄老思想的代表性文本,《天道》以“君道法天”为核心,构建了一套独特的政治哲学:主张君主效法“虚静恬淡寂漠无为”的天道,以“不言”之教统御臣民,达至“天乐”之境;臣属则需践行“有为”之人道,形成“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治理结构。
查看详细 -
道学经典
庄子·天运
全文大体可以分为七个部分,此谓上皇,是以道不渝,道可载而与之俱也,而夫子其穷哉,天门弗开矣,子贡蹴蹴然立不安,孔子得道。“天运”的内容跟《天地》、《天道》差不多,仍是主要讨论无为而治。所谓“天运”,即宇宙各种自然现象无心运行而自动。
查看详细 -
道学经典
庄子·刻意
《刻意》以篇首两字作为篇名,“刻意”的意思就是磨砺自己的心志。本篇内容是讨论修养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修养要求,只有“虚无恬淡”才合于“天德”,因而也才是修养的最高境域。
查看详细 -
道学经典
庄子·缮性
《庄子·外篇·缮性》以“修养本真之性”为核心,围绕战国时代礼乐崩坏的社会现实展开批判。该篇指出世俗推崇的仁义礼智实为戕害天性的枷锁,认为过度追求外物与智巧会导致“文灭质,博溺心”的异化现象。通过追溯上古“莫之为而常自然”的至德之世,庄子提出“以恬养知”的修养路径,主张摒弃机心巧智,在“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的虚静状态中回归“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本真生命形态,最终达到“穷乐无忧”的逍遥境界。
查看详细 -
道学经典
太上玄门晚坛功课经
太上玄门晚坛功课经(正文)【步虚韵】大道洞玄虚,有念无不契。炼质入仙真,遂成金刚体。超度三界难,地狱五苦解。悉归太上经,静念稽首礼。【举天尊】十方救苦天尊。【吊挂】种种无名是苦根,苦根除尽善根存。但凭慧剑威神力,跳出轮回五苦门。道以无心度有情,一切方便是修真。若皈圣智圆通地,便是生天得道人。【
查看详细 -
道学经典
太上玄门早坛功课经
【太上玄门功课经序】窃以金书玉笈,为入道之门墙;讽经诵咒,乃修仙之径路。得入道之门,可以入元始之性;获修仙之路,得以晓自然之心。是故道者,住丛林,焚香火,三千日里勤功,十二时中无怠。朝夕朝礼圣容,当输自己之诚;殷勤祝厘国祚,必获升仙之庆。且夫功课者,何为者也?功课者,课功也。课自己之功者,修自身之道
查看详细 -
道学经典
黄帝阴符经
经名:黄帝阴符经。其作者传说为轩辕黄帝,历史上有姜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淳风、李筌、李治、李鉴、李锐、杨晟等都作过注解,《四库全书》中有所收集。《阴符经》应该是一部思想著作,集道家的治国方略,养生之道,兵法战术等。《黄帝阴符经》立义于社会,导向于人生。《黄帝阴符经》共四百余字,分上、中
查看详细 -
道学经典
老子说五厨经注
经名:老子说五厨经注。唐·尹愔注。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版本:一、《道藏辑要》本,收入该书尾集第一册。二、《道藏精华录》,收入该书第四集。老子说五厨经注序臣闻《易》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富哉言乎!富哉言乎!是知义必精然后可以入神致用,用必利然后可以安身崇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