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袍法器
道教服饰—道袍
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长袍。可以分为大褂、得罗、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种。大褂: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四寸,袖长随身。是最普通的一种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长及于膝者,称为“中褂”。现在多为窄袖,以便日常作务。皆为蓝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会典》云:“道士常服青”。得罗:蓝色,大襟,长及腿腕
查看详细 -
道袍法器
道教服饰—佩饰
佩饰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种饰物用品。道簪:俗称“簪子”。为道士盘别发髻之用。一般用黄杨木或玉石、金属制成。条状,略呈弯曲,亦有直形,有些后端还刻有太极、八卦图案或葫芦形状。帽正:多为玉制。方形,镶在帽前正中。除了作为装饰之外,还有检查道巾是否戴正的作用。慧剑:是道袍上的一种装饰。为两条剑形长带,缝于道袍
查看详细 -
道袍法器
道教服饰—鞋袜
道教徒所穿的鞋袜,有常见的几种样式。圆口鞋:黑色,鞋口深,圆口。为一般道士日常穿用。双脸鞋:黑色,圆口,鞋脸中间有两条突起的梁子,将鞋脸一分为二,故名。有的还在鞋帮部位饰以云头图案,显得超脱出俗。这是较为正式的一种道士鞋。十方鞋:鞋口圆,鞋帮为黑白相间的条形图案。还有一种,是在鞋帮上面相间开洞,适宜
查看详细 -
道袍法器
道教服饰—道巾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并不固定。清代闵小艮《清规玄妙》记载的九巾,为唐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紫阳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和九阳巾。清末至今,变化较大,现在流行的九巾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浩然巾、逍遥巾、荷叶巾、太阳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种。混元巾:又称“冠巾
查看详细 -
道袍法器
道教服饰—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为木制,近世也有塑料制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为黄冠、五岳冠、星冠、莲花冠、五老冠等五种。黄冠:又称“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称“冠子”。月牙状,下沿有相对两孔,穿过木簪,可以别在发髻上面。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的道冠,冠巾拜师之后即可戴此。冠顶两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传说全真祖师
查看详细 -
道袍法器
道教乐器—道情筒
道情筒,为以前道士演唱道情所用的乐器。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就常背负一个道情筒,倒骑白驴,云游四方,宣唱道情,劝化度人。演唱时,艺人左手握竹板,怀抱道情筒,右手击筒面,道情筒长约二尺,涂红漆,圆筒一头蒙上一张猪油皮,拍打时发出“蓬蓬”之声,艺人合拍而唱。说唱过程 中,常根据内容情节自由发挥,击出快慢轻重
查看详细 -
道袍法器
道教坛场法器—磬
磬是道教宫观和科仪中常用法器之一种。中国古代就以磬作为乐器。磬以石、玉或金属为质,矩形,悬挂於 架上,以木石击之,能发出清脆的撞击声。《说文》称,「磬,乐石也」。中国古代礼仪均 须击磬。《初学记》引《五经要义》云:「磬,立秋之乐也」。《周礼》的《春官》称,「 磬师掌教击磬」孟子称「金声玉振」,形容奏乐时
查看详细 -
道袍法器
道教坛场法器—钟
道教斋醮用钟的由来:钟是道教斋醮科仪以及宫观中常用法器之一种。中国古代很早就能制作铜质钟,以为乐器。古代礼仪,在宴会或祭祀中都要使用钟。《太平御览》引《易通卦验》称,“人主,冬至日,纵八能之士,击黄钟之宫,则人主敬善,公卿大夫诚信”;引《汉书》称,“高祖庙有十钟,受千石,撞之,声闻百里”。早期道教并
查看详细 -
道袍法器
道教坛场法器—法杖
法杖是道教斋醮科仪常用法器的一种,亦称策杖或九节杖。杖,原是老人帮助起立或行走的工具。中国古代亦以 杖作为王位或军权的象徵,或者作为惩罚犯人的刑具。东汉以後的神仙传记中,杖还作为人 尸解後躯体的化身。南北朝时,道教也以杖作为权力的象徵。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无上秘要 》中有「策杖品」称,元始天尊有神杖,「用
查看详细 -
道袍法器
道家坛场法器—法印
法印是道教斋醮科仪中常用法器的一种。中国古代很早就开始使用印。《释名》称,「印,信也,所以封物 以为验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也」。印信当是验付的一种标记。古时,印信还有等级规 定。战国时,君王之印信称为玺,臣下的称为印。《汉旧仪》称,诸侯王印,黄金橐驼钮, 文曰玺;列侯,黄金印龟钮,文曰印;丞相、将军
查看详细